發布時間:2024-09-01
瀏覽次數:572
2024人因工程學術創新論壇暨第六屆“人因照明與顏色科學”學術論壇在復旦臨港平臺成功舉辦。此次論壇由上海智能視覺人因工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主辦,復旦臨港產業化創新平臺承辦,并受到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5家高校的大力支持。
論壇以“人因照明與顏色科學”為主題,40多位專家學者及高校科研團隊齊聚一堂就人因在智能駕駛、腦機接口、元宇宙、半導體激光、AI照明等熱點領域的應用展開交流,共話人因工程創新的未來趨勢。論壇發表了22篇人因工程領域的杰出報告,充分彰顯了人因工程領域專家學者們的學術風采和創新思維。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上海智能視覺人因工程專業技術服務平臺主任、復旦臨港產業化創新平臺常務副主任林燕丹在致辭中對參與活動的各位領導及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林教授強調此次論壇是學術創新征途中的一座重要橋梁,它不是一次簡單的內部研討會,而是承載著過往研究的重要發現。其總結與提煉的過程,無疑將為后續科研工作啟迪無限靈感,進行創新深化與拓展。
林教授鼓勵學者們在此次論壇中充分交流,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滿載而歸,收獲滿滿,并提前預祝此次論壇取得成功。
復旦大學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表型測試平臺主任羅競春教授在致辭中提到近一年來人因工程越發受到各界的關注,科學研究與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因照明與顏色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學術科研成果。羅教授鼓勵同學們持續探索未知領域,為人因工程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副教授、工業工程系主任陳成明在致辭中強調人因工程其本質遠遠超越了單純的科學范疇,它是一場關于人類自身成長與進步的深刻對話。人因工程以其獨特的視角,探索著人與環境、人與技術之間的和諧共生,為我們的生活、工作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與成長。
接著,在場學者依次進行了《面向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近紅外腦電雙模態成像方法的研究》《重影對HUD視覺感知影響研究》《基于視覺工效的駕駛艙照明環境評估方法》等22篇研究成果的分享,創新應用領域覆蓋疾病干預、汽車制造、人機協作、工業環境、家庭康復、工程師勝任力模型等。
優秀報告獎
最后經過公正嚴格的評審,論壇評選出10個優秀報告。論壇為表彰他們的杰出成果,特頒發榮譽證書以資鼓勵。(排名不分先后)
《重影對HUD視覺感知影響研究》——宋 俊
《基于視覺工效的駕駛艙照明環境評估方法》——繆雯卿
《基于多模態電生理信號的駕駛疲勞評估》——李嘉懿
《基于YOLOv8和多模態分析的駕駛員疲勞實時監測技術》——劉欣悅
《考慮不確定性下自主遙操作機器人透明度對信任的影響研究》——季子凌
《基于客戶項目需求的D芯片公司技術支持工程師勝任力模型研究》——周敏捷
《基于特征融合評估不同光照條件對受試者的疲勞影響》——賀文玲
《針對低照度場景的圖像顏色恒常性算法研究》——易湘瑋
《基于多神經網絡模型的圖像光參數像素級智能檢測方法研究》——屈鼎然
《基于多光譜圖像信息的膚色RGB圖像顏色恒常性計算方法》——程 偉
在本次“人因照明與顏色科學主題”論壇中,我們不僅見證了人因工程領域蓬勃發展的生動圖景,更深刻感受到了行業青年學者不斷創新的活力與激情,他們敢于挑戰傳統觀念,勇于探索未知領域。
沒有一棵樹在萌芽之初便已成樹。
一次創新可能源自一個靈感的火花,可能歷經創意的激蕩與創新的頭腦風暴,從虛無的“0”躍升至堅實的“1”,在無數次實驗的洗禮,在失敗與成功的交織中,堅持不懈地探索與實踐,推動著創新的車輪滾滾向前。
復旦臨港產業化創新平臺作為激發創新活力的孵化與策源平臺,愿與更多年輕力量并肩作戰,期待更多創新新秀的加入,共同運用前沿的原創技術,探索人因工程的新境界,共同書寫行業發展的新篇章。